此規程由原國家建筑材料工業局于1995年組織制定,到目前為止,仍然是國內水泥窯用耐火材料的最高、最新、最具權威性、也是唯一的規程,其中包含了研究院所、制造廠家、使用單位的寶貸經驗也隱含有他們的慘痛教訓?,F在,原國家建筑材料工業局已經取悄,該規程也不再具有強制性,但建議水泥廠的有關人員最好嚴格執行。如 果硬想有所突破,靠自己在水泥廠另辟蹊徑,請提前作好交學費甚至更大損失的準備。
1.1升溫和降溫制度
窯襯堿性磚的熱膨脹系數最大,熱穩定性差,又用于窯內溫度最高部位,升溫和降溫的梯度最陡,溫差壓力最大,最容易開裂剝落,壽命也最短。因此,升溫和降溫制度是使用的一大關鍵。
(1)濕法砌全部窯襯,以30℃/h升溫為佳;
(2)只檢修部分堿性磚,以50℃/h升溫為佳;
(3)停窯不檢修磚,燒成帶能保持在300℃以上,可加快到125"C/h升溫;
(4)在窯朋體橢圓度正常情況下,可適當加快升溫速度:①20-300℃區段,可加快至240-300℃/h;②300-800℃關鍵段,以30℃/h為最佳,最快也不能超過50℃/h;③800-1450℃區段,可加快至60℃/h。這是必須保證的烘烤升溫制度。
按此制度總結烘烤時間如表1所示。
表1烘烤情況分析表
1.2預熱器烘烤
(1)對水硬性澆注料,為了解決附著水和化學結合水,24小時內不得烘烤;
(2)對含澆注料層在內的復合襯里,烘烤時間應達到1個星期;
(3)對只使用澆注料的襯里,其具體升溫制度應如表2所示。
表2具體升溫制度
1.3烘窯注意事項
烘窯必須是連續進行,不得中斷。萬一中斷,在時間短、保溫好的情況下,可以從實際降到的溫度開始,接續烘烤;如中斷的時間較長,則必須按冷窯制度降至常溫,重新開始烘烤。
烘窯期間,應按烘窯制度轉窯,力求燒成帶內磚各處溫度均勻,保證窯桐體中心線規整,橢圓度正常。停窯而不換磚時,必須慢冷以保證窯襯安全。應在停窯后用輔助傳動間隙轉窯,并停高溫風機且關閉閥門,維持最小負壓(例如在排風機處為30mmH20),經24h后方可打開窯門來加快冷卻。
對于傳統小窯,蓄熱瑟小及密閉條件差,冷卻時間可以適當縮短,停窯時立即關閉高溫風機閥門,使高溫風機保持空轉,等窯皮和窯料表而變黑,不見紅料,方可逐步開大閥門用排風機冷窯(抽風快冷)。達到窯皮及窯料變黑,大致需要5-8h不等。
1.4掛窯皮及保護窯皮
在正常窯皮保護下,堿性磚表面溫度巾無窯皮的1400℃左右降到600℃左右,磚內溫度梯度顯著平緩,顯著地抑制了滲入變質的破壞作用,有效延長了堿性磚的壽命。
1.4.1窯皮穩定存在的基本條件
(1)入窯料(含窯灰、煤灰等)成分穩定且適當
(2)火焰位置與窯溫必須穩定且合適;
(3)窯體規整性好,橢圓率正常;
(4)窯運行穩定,開停次數極少。
1.4.2正常掛窯皮
堅持用與緞燒熟料一樣的正常溫度掛窯皮,嚴格控制掛窯皮期間的熟料質批,升重正常,既不出黃料和生料,也不產生大批大塊和大肚拳頭大小的料球,保持熟料顆粒細小均齊。采用鎂鐵磚、鎂銘磚時,分解窯的掛窯皮時間最多一天;采用白云石磚時可以更短。為求掛窯皮期間操作方便,必要時可適當減少喂料拭。
1.4.3保護好窯皮
要經常觀察控制、嚴密監視桐體表面溫度,發現窯皮蝕薄、簡體溫度升高,要及時補掛,補掛時也可適當減少喂料量,且不考核補掛的班產量。窯皮是回轉窯的命根子,保護窯皮就是在保護生命,補掛窯皮就是在搶救生命,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燒。因此,窯操作員上班的第一要務就是保護窯皮!從設備上講窯洞體表面溫度不應超過370℃(瞬時不大于400℃)。如掌握失當,一旦超過了這一溫度,應及時早采取姜文措施,窯溫在正常煅燒范圍內偏低控制,適當減料,加緊補掛窯皮。